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四川党校报 > 2023年 第16期 > 第6版 理论视野
以共同富裕为导向 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——以青羊区为例
发布时间:2023年10月23日 部门/单位: 文: 图: 签发人:
文章作者:张一晓 陈 叙

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“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,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,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”。随着我国贫困治理转型进入相对贫困治理阶段,为有效织密扎牢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网,必须推动社会救助体系改革创新,及时应对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中救助理念滞后、多元主体协调不力、救助工作缺乏监督等问题。

救助理念消极滞后,福利依赖持续存在。在共同富裕背景下,我国社会救助理念进入由“生存”转向“发展”阶段,而传统消极的救助理念却持续影响政策认知的形成。大部分群众对于社会救助的认知还停留在“保生存”的初级阶段,忽视了困难群体的能力提升和自我发展。目前我国救助理念总体消极滞后,救助对象面临社会排斥与福利污名现象,不愿主动参与社会生活,无法从根源解决福利依赖问题,阻碍救助对象内生动力的激发。

多元主体协作不力,救助资源难以整合。政府作为责任主体要发挥“引路人”和“黏合剂”的作用,协调多元主体之间有效配合,满足救助对象的多样需求。但政府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,相关救助部门与社工机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信息错位、工作脱节、重复救助等现象,多元主体之间形成信息壁垒,出现问题又相互推诿。从而导致政府提供的救助服务与救助需求不完全符合,甚至会降低救助工作效率,造成资源重复浪费,阻碍分散的救助资源实现整合。

救助工作缺乏监督,服务递送水平不高。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长期以来缺少量化评估机制,只是以“申请社会救助、评定符合资格、投放救助服务”的救助流程检验工作完成情况,并未对后续救助进行监督、评估与反馈。政府对相关救助部门的监管不够,引入社工机构后没有形成规范机制,对服务递送情况掌控模糊,无法评定救助服务的质量与水平,也未打通救助反馈渠道,救助服务水平较难得到有效提升。

2020年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》,对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进行了顶层设计,社会救助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。成都市青羊区创新探索构建了“政府救助+社会关爱援助”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,通过引入专业社工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组建社会关爱援助中心,明确划分体制内外职能与责任,打通内外的沟通渠道,实现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,为社会救助工作发展带来了新模式与新思考。

充分挖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,推动社会工作与社会救助深度融合。在政府救助的基本生活救助和专项救助之上,社会力量救助可以根据救助对象多样需求提供个性化专业服务,在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上更为灵活有效。成都市青羊区创新构建立体网状关爱巡访体系,积极引导社工机构、社工人员与在地企业资源等组建志愿服务队,为困难群众提供心理疏导、入户探访、照料护理、社会融入等专业精准的多样化救助服务,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救助的新局面。

加强数字化改革与信息化建设,搭建平台推动救助工作的现代化转型。将智能化服务平台与社会救助有效结合,通过监测低收入人群动态变化,推动建立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。成都市青羊区在全市社会救助信息管理系统基础上,加快建设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库,积极开展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,并对困难群众进行监测、预警和帮扶。将全区内所有社会救助相关部门和各个街道、社区互联互通,实现救助对象全覆盖、救助资源多开发、救助信息大整合、救助方式现代化。

打造“可视化”救助服务,提升救助工作的时效性和规范性。我国社会救助专业人员数量较少,大部分社工的专业知识还有待提高,以“完成任务”的心态服务困难群众,没有深入了解群众所需所求。成都市青羊区为实现救助服务与受助对象精准连接,提高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的同时,建立救助质量回访机制,通过不定期入户、微信视频、电话回访等方式了解受助对象改善情况与意见,为提供救助服务环节进行绩效评定,工作重点落在服务的“质”而非“量”,以促进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向“高质量、可持续、精细化”方向发展。

(作者分别系四川省委党校2021级政治学硕士研究生,四川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、教授)


  •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© 2009 - 2025
  • 蜀ICP备10001505号